美丽的青铜器鉴赏
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,青铜器就是在历史中非常有名的一种铜器,它是由青铜合金制作而成的器具。在古代,青铜器的用处非常多,除了用来盛东西,大部分的青铜器都是礼器。虽然青铜器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现,但是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制作十分精美,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。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有关青铜器鉴赏的知识。
青铜器的类别和器形特征
铜器,是指用青铜或痛的合金制造的工具、武器、器皿、乐器及装饰品。铜,依其成分可分为红铜、青铜、黄铜和白铜。天然和早期冶炼的铜,没有参入其他金属,称为“红铜”;铜中加入适量的锡或铅,熔点降低且改善硬度,称为“锡青铜”或“铅青铜”,同城“青铜”。齐家文化时期始出现青铜镜。直晚期二里头文化(夏代文化)始产生较为复杂的青铜器、兵器和嵌绿松石的青铜器。
商代中期青铜器在铸造工艺上有较大发展,出线了精细花纹,且具备商代大多数器种,并开始出现铭文。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,盛行装饰繁缛花纹,铭文字数渐多。西周早期铜器承袭晚商传统,西周中晚期趋向衰落,纹饰趋向简单化,及至春秋中期方出现新的风采。春秋晚期至战国,青铜装饰普遍采用错金银、鎏金、针刻等新工艺。战国晚期日用青铜器增多,转向规格化和朴素的作风。秦汉铜器仍继续这一倾向,多素面,仅铜镜的造型和花纹仍在不断发展。
古代青铜容器,依照其器形和用途可以分为几大类,包括炊器、(盛)食器、(盛、饮)酒器、盥洗器、注水器、盛水或盛冰器等。大部分青铜容器皆为礼器。
方形鼎,有正方体和长方体之分。正方鼎始见于商代早期,长方体流行于商代晚期。战国至汉代方鼎绝迹。宋元明清有仿器、伪器。商周方鼎的演变发展大致是:商代早期的发现较少。晚期的方鼎,鼎身皆呈长方体,腹深度与商代早期和中期相比较浅,腹壁仍见稍斜直或近直壁者外,新出现腹壁微鼓者,底皆作平,器耳除多见立耳外,还有附耳者。
西周早期的方鼎与商代晚期的造型相似。其造型的基本样式有长方形,立耳,直口,近直壁平底四兽首柱形高足鼎,长方形附耳侈口束颈垂腹平底粗柱足鼎。
扁足鼎,造型多种多样,但无论是传闻的,还是出土的,均器体较大,大多属中、小型者,超过26厘米以上的大型扁足鼎者少见。已知商代扁足鼎皆属于圆鼎,大致可以分为罐形、盆形和钵形三种,前者为宽沿平折直耳,直口微鼓,深腹圜底,附三扁足。后者为立耳直口,腹微鼓而稍深,圜底附三扁足。
异形鼎,属于温酒器。始出现于商代晚期,多见于西周,其后绝迹。
总之,鼎的造型早晚演变规律大致是:耳由小(商)而大(周),由立耳(商、西周)而附耳(春秋、战国、秦、汉),或直立而外侈,腹由深(商)而浅(晚商以后),矮足由锥状空足(早商)而锥状实足(中商)进而柱足(晚上及以后)、又由矮柱到高柱足,尔后蹄足(春秋及以后)、矮蹄足(战国)。
汉代青铜器赏析
西汉(公元前206年——公元8年)乳钉纹铜壶;通高45厘米,圈足径17.9厘米。
现藏:河北省博物馆; 出土地: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
简介:
壶口微敞,束颈,鼓腹,高圈足,腹部有一对铺首衔环。盖上有三云形纽。盖缘饰鎏金宽带纹,盖面上作方格纹、乳钉,镶嵌绿琉璃。颈和腹部的宽带纹间作鎏金斜方格纹,方格纹的交叉点上镶嵌鎏银乳钉。方格纹中填嵌绿琉璃,琉璃上划出小方格圆点纹。色彩缤纷,绚丽异常。壶盖、底及圈足内壁均刻有铭文,其中有“长乐飤(食)官”字样,推测此壶原为长乐宫中之物,后转至刘胜之手。
汉代青铜器产生于青铜时代的晚期,走向衰落,也走向实用的时代。渗透到生活各个领域,在我国青铜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,体现出独特的设计思想和特征,具有卓越的科学功能,并对当今设计有很大的启示作用。汉代青铜器很多都是素纹,大部分还是铸造的,也有的花纹、铭文是用錾子雕刻的。比如汉代的鎏金杯子、奁、盒、碗等用具上的花纹,多是雕刻的。汉代以后至唐代的铜器,铸造的花纹很多,其中有打料的铜、金、银器,并且也有了大、小焊的技术。
西汉初期(高祖至景帝),此时的青铜器,基本为素面。其鼎主要承自秦式,但一般三足更矮。敦盒形。壶有大小二型并存,大型壶腹下部略呈收缩之状,腹比秦壶要鼓;小型壶的腹部较瘦长,经常铸出变形螭纹。钫此时更流行,有的做得很讲究,通腹有镶嵌绿松石的三角云纹。
鍪和蒜头壶继续流行。日用器皿中,高灯多见,豆式熏炉盛行,带钩显琵琶形、棒形、琴形讲究的多做成鎏金、错金银、镶玉或绿松石。
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(西汉武帝至东汉章帝)是西汉青铜器最发达的时期,也是汉代青铜器新风格最终形成的时期。这时期最多见的青铜用器是鼎、壶、钫、尊、熨斗、带钩、铜镜。
灯:古代照明器具。青铜灯出现于战国时期,而盛行于汉代。最著名的当属长信宫灯了,灯的样子很多,较普通的是有圆盘,盘内有钎,盘下有柱,柱下有圈足;也有盘下作雁足状的,盘用来盛油或插烛。另有一种灯自铭为“行灯”,它圆盘边有把,盘下有三短足。青铜灯最富感染力的当属那些铸成人形、禽形、兽形、树形的艺术造型灯。
博山炉:古代焚香的器具。一般炉体作圆形,用来放香料,体下有高足,有的足还铸成人形或鸟兽形;炉盖均高而尖,雕镂成山峦形上有人物、走兽,象征海上仙山“博山”,故名“博山炉”。盛行于汉代。
樽:古代盛酒的器皿,器作圆形,直壁,有盖,腹较深,下有三兽足,旁有铺首衔环耳。
洗:盥洗用器皿。形状象盆,圆形、宽口沿,平或圆底,腹外多有铺首衔环耳,内底常用双鱼作装饰,并多铸吉语。盛行于汉晋。
耳杯:古代饮酒器。多漆制,称“羽觞”。铜质者,器作椭圆形,腹壁有二环耳。
熨斗:古式熨烫衣服的工具。形状为圆腹宽口沿,有长柄,盛行于汉魏。
东汉中晚期(和帝至献帝)青铜器又有了新的变化。此时使用较多的铜器日用品有:钟、扁壶、盆、釜、鐎斗、灯、博山炉、炉、熨斗、尊、耳杯、虎子、车马器、带钩、铜镜、玺印等。此时青铜器的特点是比以前轻薄、错金银技术在青铜器装饰中几乎消失,鎏金仍多,鎏金器上出现了细线阴刻云纹。
汉代青铜器铭文中简化字很多,简化的方式主要有五种:省略笔画或偏旁、整体简化、截笔、借笔、草化;繁化字不多,繁化手段主要有增加表意偏旁与加饰笔两种。汉金文通假字很多,有的本字与借字并见于汉金文,有的则汉金文中只见借字而不见本字。青铜器铭文中的文字讹误现象(包括缺笔者、漏补者、漏而不补者、错讹者、衍文者、讹混者、穿笔与连笔者)则不见于其他时期。
这时的“物勒工名”有三种类型:三级制(制造,主造,省造)、二级制(制造、主造或制造、省造)、一级制。另外,汉代青铜器中的纪年铭文有宫廷纪年和王国纪年,所记时间多是制作时间、铭刻时间。汉代有铭青铜器大多自铭清楚,并有标明器物的使用场所这。因当时青铜器往往是批量生产,成批使用,所以常铸刻有数字编号、天干编号。战国时期已出现编号的青铜器,但编号方式简单。
早在夏朝我国就已经有青铜器了,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有很多种,工艺比较复杂。用途也非常的广泛,甚至可以制作成乐器,大家非常熟悉的编钟就是又青铜器制作而成的。其实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非常丰富,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文化遗产。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好好研究一下中国古代历史,了解古人的生活。